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宋彩霞作品集(一)浓浓端午情-环球简讯

时间:2023-06-19 21:16:21来源 : 顶端新闻

#宋彩霞#

浓浓端午情

宋彩霞


(资料图)

有一种幸福,是缠绕在灵魂深处的记忆,任岁月变迁,依然消失不了的画面。那是儿时最留恋的时光,还有母亲为之忙碌的背影。

这便是端午节,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节日。它带着绚丽的色彩,浓重的情怀,在初夏焦麦炸豆的收获中,在日夜抢收的芒种里,在劳累疲倦的期盼中,来到烟火人间,与麦子为伍,与点种默契,重逢在绿意婆娑的斑斓中。

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,它是青黄不接后的惊喜,是对长久缺失的味蕾的补偿,是老祖宗对辛苦者的犒劳,是物序轮回对季节的馈赠。

而端午节的由来,许多传说见证着它的不朽。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,东汉孝女曹娥以及先贤介子推。流传下来的不仅是怀念,更是一种寄托。

这寄托在文人笔下是感慨抒发;于农人眼中,则是繁忙喘息中的念叨,是黄刷刷亮莹莹的油菜上场后的畅想,是镰刀飞舞下金灿灿、胀鼓鼓的麦穗成为麦堆,人们擦着汗水露出的笑脸。那笑脸是对丰收的庆贺,对生活的满足,对节日的欢喜。因为再忙也会不顾疲倦顶着烈日割来艾草,插于门环,庄重地迎接。而主妇们则将早已备好的美食、缝香包的材料拿出来开始忙活。记得每逢这一天,母亲会提前将收集来的红、黄、兰、绿、紫等色的线搓一起,变成五彩线,于头天晚上给我和妹妹系在手腕、脚腕处,还把装有大小茴香、陈艾叶等草药的香包给我们挂在脖子上,再在额头、耳鼻、手脚心处抹点什么酒,说是避邪驱虫。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个香包环,一圈下来是用一截一截乳白色的新蒜茎(两公分左右长)紧挨一分硬币大的红花柳绿的小圆布有规律地依次串起制作的,像花环又似项链,煞是美观,欢喜得晚上睡觉都不愿取下。第二天天不明母亲就起床,捅开煤火,在东屋灶火边开始烹炸,拌馅、烫面、和面。烟熏火燎下,伴着母亲额头渗出的点点汗珠,韭菜鸡蛋粉条馅的菜角出锅了,鼓囊囊的焦黄酥香;糖汁四溢、软糯香甜的糖糕,圆溜溜如娇小玲珑的向日葵,黄里透亮,咬一口,唇齿流香,直抵心窝。它们散发的香味在小院弥漫,飘向空中。当然,最先品尝的并不是我们,而是堂屋条几上供奉的先祖,母亲双手合十祈福。那时候家里不宽裕,粽子没做过,也没买过(当时的农村也没卖的)。有一次远在谢旗营公社上班的父亲回来带了几个粽子,母亲小心翼翼地剥开黏糊糊的粽叶,父亲则在小碗里放些白糖,教我们怎么吃,高兴得我和妹妹吃一口都是抿一点,丝丝品咂,尤其里面的蜜枣,软甜可口,几天了都还在回念它的味道。

这个忙中带甜蜜的节日,少时不晓深刻意,长大才知其中情。它不仅是一个习俗,一种情怀,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,精神的结晶,文化的精髓,厚重而深远。它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,为时光花环呈现别样色彩。所以,当自己有了孩子,也会做花花线,缝香包,随着物质生活的宽裕,还会买来粽叶、蜜枣、葡萄干、绿豆、花生米等花样繁多的食材,亲手包粽子,在泛着清香的浓浓氛围下,给孩子们讲端午的故事,讲屈原,讲《离骚》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……至今,不管是菜角还是粽子,吃或不吃已无所谓,但围绕它所有的仪式是必须的,不能无动于衷。它所有的含义也许有些人不解或不屑,但镌刻在我心底的怀旧与骨子里的信仰,正影响着下一代。

这样的传承是伟大的,它与爱国息息相关。它不是简单的仅仅过个节,而是一种虔诚,对祖国永久的赤诚。

所以,感谢屈原,感谢他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;感谢端午,感谢这个日子,成为我们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回忆与向往。

作者简介:宋彩霞,河南武陟县人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焦作市作协会员,武陟县政协文史专员。作品散见于省市报刊及知名网络平台,多篇(首)获奖并被收录诗、文集,著有纪实体传记《一路走来》,近两年参与《武陟工业记忆》《武陟教育记忆》的采编工作。

关键词: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